又或許純粹是一種 禮拜五就該屬於BG和Muners共度的習慣驅使
總之,你,走下了台階,步入集思會議廳,期待著什麼呢?
每場演講都是個意想不到的旅程 帶著我們的心飛翔至視野遼闊的高空....
年輕,要做老了以後不可能做的事.因為年輕,能夠不斷學習,跌倒了有能力復原.
年輕,可以勇敢去作風險大的事.成功的人,背後都是許多次的跌倒累積起來的,公平競爭的失敗者雖敗猶榮. 教書有很多人能夠教得比我好,我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.
在美國國稅局,他因為綜合了法律經濟數學等多元的背景,
在國外學足了經驗,年近五十何教授決定回到台灣.是因為真心有理想想為台灣做些事.回到台灣空降財政部長,沒有既有人脈.教授教我們,人脈有與否不是溝通的障礙,關鍵在於誠實和誠意.
回到台大經濟系任教,教授抱持著"能講一個演講算一個 教一個學生是一個"的信念,努力地影響台灣學生,我想這是為何他這樣顯赫資歷的忙碌教授,卻爽快地答應為我們演講.雖然那天人不算多,我清楚記得教授說:你們來聽演講都表示你們很看重自己,雖然是台大學生,你們要期許自己將來為社會做大事,還需要不斷的努力. 教授並特別交代務必把每個學生和他的合照寄給他,告知系級姓名,"你們都是我的資產,將來是社會的棟樑".
教授給年輕
1.well-prepared:敬業,無論對誰,做什麼都要盡力去準備
2.看報紙(NY Times, Wall Street Journal...) 讀歷史,觀察這個社會
3.smile:要樂觀,要相信 (ex.沒辦法一步到位,就追求小improvement)
4.family support:有家人的支持很重要
5.無論在哪,發揮創新改革的精神
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是
Public Service is its own reward.
教授說以前在美國最喜歡禮拜天早上悠閒地閱報,雖然隻身異鄉,看報紙卻讓他覺得和世界有了連結,讓他覺得所做的事都有其reward.
我相信,何教授和MUNers都有一種共通的特性:我們都是對世界對社會擁有熱情的人,我們想看世界思考未來, 長大以後不管我們在哪裡,一生都要有這樣寬廣的胸懷,並且懷抱這樣的熱情,讓生命豐富,更重要的是,我們不是被動的成為時代洪流中的過客,而是主動的思考自己的定位,以及有勇氣和信念開創新局.
Tonight, we are inspired indeed.
何教授是這樣一位謙遜務實的實踐家
別忘了今天的悸動
為自己為世界